读彻(公元1588年—1656年),字见晓,后更字苍雪,号南来。俗姓赵,与读体并称二读或二见。今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明末诗僧。
五岁从父碧潭,中年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书记。师尝宣讲贤首法藏及清凉澄观大师著作不辍,于楞严、唯识、法华、三论等诸经论亦有深入。著有《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法华珠髻》等,博学多闻,善画,尤工于诗,著有《南来堂集》四卷,被王渔洋推举其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读彻赋性聪颖,幼年随父亲在昆明妙湛寺削发为僧。稍长至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大师侍者,管书记。19 岁时,离山远游脚穿草鞋,行程万里,遍参国内名山,问经求法。曾向天衣和尚问《 楞严经》 ,在杭州受云栖大师于十戒,受古心律师满分戒,又到望亭参谒高僧雪浪。雪浪圆寂后,其弟子巢松在镇江甘露寺开讲,此时读彻年20 余,身著破旧僧衣,容貌朴实庄严,在座听讲,除夕奋笔呈诗,大众惊奇。接着又到铁山,受一雨法师衣钵,与汰如并为入室弟子。同往藤溪(今安徽泾县)山野中闭关苦修“六度”。崇祯元年(1628年)读彻任苏州中峰寺住持。在此期间与师兄汰如分讲《华严经》, 汰如在苏州华山设坛开讲,读彻在苏州中峰开讲《华严》 诸经。每当开堂,听众云集,东南佛法,盛极一时,“宝华汰如、中峰苍雪”之名,传扬甚广。两山讲席同开,成为当时佛界的一大盛事。崇祯十三年(1640年)汰如突然圆寂,此后读彻独自承担了余下的弘法重任,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他在宝华山讲了第二期,在中峰讲了第三期,又在慧庆寺讲第四期,在无锡锡山讲了第五期,直至把事先的安排讲完为止。从上中峰寺到明亡前的十余年,读彻几乎都在山中讲学,由于他精通法藏、澄观的各种典籍,又能在《华严》之外,讲《楞严经》、《法华经》以及《唯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之工诗善画能书,颇受文人士子们的崇仰,董其昌、陈继儒、徐尔铉、汪希伯、姚希孟、姚宗典、徐波、毛晋、邢桐、赵均、文从简等都曾来聆教、听经、酬答。读彻还出面主持修复了荒芜多年,四周“一片茆菽地”的中峰寺,使之成为一方名刹,声名远播。
明亡,天下大乱。目睹生灵涂炭,清军在大江南北肆意屠戮百姓,身在空门的读彻焚宅毁砚,从此与笔墨绝交,以表达他心中无限的悲愤。读彻也曾寄望于南明政权能够复兴大明,驱逐异族,曾积极投身于一些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满清政权建立后,读彻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他拒绝了许多王者“奉师”的邀请,只与王时敏、吴伟业、钱谦益、黄翼圣等人说诗赏画,并继续积极地讲经弘法,以让佛法抚慰众生心灵。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暮春,宝华山住持见月(读体)专程到中峰寺邀请读彻去讲《楞严经》,时读彻身体已极差,抱病前往。五月十八日始登坛讲经,讲至第三卷时,忽不能进食,一连十日粒米不进仍登坛讲经。读彻知寿数将尽,乃作《遗诫》诗十首示后人,闰五月二十二日,作《辞世偈》曰:“我不修福,不生天上;我不造罪,不堕地下。还来人间,生死不怕。有一宝珠,欲求善价。别开铺面,娑婆世界。”偈毕圆寂,世寿68岁,江南名士一片痛惜之声。读彻灵塔由见月从宝华山护送回中峰寺后,诗界领袖钱谦益为之亲撰《中峰苍雪法师塔铭》。吴梅村:“其诗之苍深清老,沉著痛快,当为诗中第一,不徒僧中第一也,”亦有诗哭之:“说法中峰语句真,沧桑阅尽乘闲身。宗风实处都成教,慧业通来不碍尘。白社老应空世相,青山我自哭诗人。纵教落得江南梦,万树梅花孰比邻?”
读彻博通内外典籍,诗多机趣禅理,为世所珍。著有《法华珠髻》一书,并同丽江府木公共同编撰有《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他的诗多已散佚,现存者为后人搜集编辑的《南来堂诗集》四卷,又补编四卷。《滇南诗略》、《滇南诗选》及《滇诗拾遗》等诗选本,都选有他的诗作。明末清初名士王士祯《 渔洋诗话》誉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评曰:“近日释子诗,以滇南呈贡苍雪为第一。”近人袁嘉谷在《滇绎》和《带经堂诗话》中亦称其“近日释子诗以苍公为第一”。
在支硎山中峰寺,苍雪法师塔遗址,塔旁巨石上留有民国代总理,同为云南老乡的李根源题写的摩崖石刻两方:“南来徹大师,讳读徹,字苍雪,云南呈贡人,复兴中峰寺者也,著南来堂集,钱谦益为撰塔铭。民国十五年四月,乡后学李根源志‘和’南来堂,李根源书。”
李根源也亦曾经两次寻找苍雪法师法塔,《吴郡西山访古记》记载道:“余意在访苍雪法师塔,苍公,吾乡呈贡赵氏子,名读徹,明季主此山,与文震孟、姚希孟、吴伟业、陈继儒、王时敏、郑敷教、徐波诸公交最深,著《南来堂集》,民国初元,吾师赵樾村先生藩为重刊之。”第二次终于找到法塔遗址,李根源欣喜的说:“顶礼之余,欣慨久之。吾滇名僧首推苍雪,次担当担公,葬大理班山。余昔驻军榆城,吾师赵樾村先生屡约往游,未果。今得苍公塔,樾师闻之,当谓小子寓苏为不虚也。”李根源与苍雪法师同是云南人,他自言在云南僧人中便是首推苍雪法师。
读彻部分禅诗:
《金陵怀古》(明?读彻)
石头城下水淙淙,西望江关合抱龙。六代萧条黄叶寺,五更风雨北门钟。
凤凰已去台边树,燕子仍飞矶上峰。杯土当年谁敢盗,一朝伐尽少陵松。
《送唐大来归滇》(明?读彻)
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茅团在雪中。
《送友入匡山投礼憨大师》(明?读彻)
独向匡庐去,安禅第几重。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苍兕,飞泉下玉龙。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松。
《枫江晚发》(明?读彻)
月黑江村树,鸡鸣古戍边。才分渔火岸,正及稻花天。
帆出树头去,船深波底眠。前程何所事,来往自萧然。
《留吴中诸子》(明?读彻)
相看了无意,临岐还黯然。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白鸥颇怪我,聚散绿波前。
《次韵吴骏公(梅村)见寄》(明?读彻)
国破家何在?山深犹未归。不堪加皂帽,宁可著缁衣。
夜气含秋爽,空香湿露微。遥怜玄度梦,时傍月乌飞。
《毕竟输赢下不完》(明?读彻)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山居》(明?读彻)
山深麋鹿好为群,水丰草饶隔世氛。牵犊饮流嫌污口,让王洗耳怪来闻。
鸿飞易远逃罗网,木茂难求脱斧斤。不是绝人何太甚,人情更薄似秋云。
《送僧还鸡足》(明?读彻)
滇南古路路千盘,有客长歌行路难。筇杖半挑云裏去,远山一点雪中来。
瘴烟黑处深须避,烽火红时仔细看。三月还家春色老,杜鹃啼杀杏花餐。
《别九玉徐公订铁山看梅》(明?读彻)
我欲求闲不得闲,君诗删过又重删。灯前预定看梅约,岁暮遥怜破冻还。
一夜花开湖上路,半春家在雪中山。停舟记取溪桥外,望见茅庵直叩关。
《华山除夕有怀扈芷弟》(明?读彻)
极目黄云冻未消,扁舟隔断楚江潮。一身雪裏逢除夜,两处灯前话岁朝。
久客不归天际寺,送人常过涧边桥。笑看往事何如梦,依旧东风到柳条。
《金陵怀古》(明?读彻)
倚楼何处听吹笙?二十四桥空月明。断岸青山京口渡,江翻白浪石头城。
长生古殿今安在?饿死荒台枉受名。最是劳劳亭上望,不堪衰柳动秋声。
《山中行》(明?读彻)
山中行,云迷樵径雨初睛,有时送君自崖返,自此远矣君之行!
山中住,茅庵绝顶孤危处,我本不从云水来,问山先住人先住?
山中坐,只教七个薄团破,青苔日后自无尘,落花满地承敷座。
山中卧,草深蚊虫咬不过!只愁夜短睡不足,那管昼长难忍饿!
《南台静坐一炉香》(明?读彻)
广告53天天练 小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 BSD(北师大版)2018年秋
作者:曲一线 主编
当当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送元白之燕》(明?读彻)
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平生未到处,今日送君还。
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闲。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
《甘露庵解制送恒生还山》(明?读彻)
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
《汰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明?读彻)
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际此凭栏。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
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高朋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
《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明?读彻)
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两心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
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闲。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激关。
《新安郡城》(明?读彻)
历尽秋山几万重。孤城回合抱芙蓉。故园风景多相似。只少参天雪半峰。
《自云栖过湖上杂咏》(明?读彻)
看到湖山第几重,晚来犹倚最高峰。钟声断送湖南寺,秀色飞来天目松。
春水平湖绿映堤,六桥芳草正萋萋。东风不为游人待,催尽桃花衬马蹄。
《吟哦声》(明?读彻)
众响山不答, 微吟夜与通。乱虫声入耳, 细发冷披风。
乍起如赓漏, 旋听忽住空。双瞳秋水碧, 遥想送归鸿。
读彻像
读彻画作
《南来堂诗集》——读彻撰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